必博(中国)Bibo·官方网站

【图说校史】裴德肇兴,四十五载故园情二

时间:2018-01-09作者:责任编辑:终审:系统管理员文章来源:必博bibo学院浏览:269

 编者按:

八一农大办学60年,其中有45年是在密山裴德度过。那片故园圣地,是农大人魂牵梦绕的兴校起点、念兹在兹的精神源头,恰如一句爱的表达语:你是我的心,你是我的肝,你是我生命的四分之三。

为庆祝建校60周年,新闻中心遴选出上百幅历史照片并配文阐释,以求见微知著、窥斑见豹,重现边疆办学的卓绝历程,触摸学校与时俱进的跳动脉搏,透视峥嵘岁月中前行者的厚重身影,重温重大发展节点时的欣喜振奋。

农大发展过程有其丰富、多元的层面,可以说是包罗万象、异彩纷呈,我们目前所发布的作品也只是万千影像的中沧海一粟。在编辑过程中,还未达到通过影像从容理清宏大叙事的程度,能够做的,就是对历史怀有始终的敬畏之心,对变迁抱有谦恭的好奇之意。我们相信,时间长河中的过往物象,如薄雾般轻盈的古色新颜,自可激荡起观者的心底波澜,进而展现农大所属时代的精神风貌,以及大学校园的缤纷壮美、日新月异。

让我们一起回望昨天,踏寻学校跋涉的足迹。

让我们一起走过从前,坚定迈向明天的步伐。

图片来源:新闻中心  校史馆 动物科技学院

撰文:王天亮

故园风物念情深

 边疆办学四十五年,密山裴德留下了几代人的美好青春印记:爬山望湖的乐趣、读书看报的满足、歌舞晚会的欢腾、运动竞技的酣畅、军训打靶的惊喜、食堂饭菜的香甜、观看电影的欣喜……无不洋溢着年轻人特有的蓬勃朝气。那片钟灵毓秀的山水浸润而成的集体记忆,遥远而温暖,清晰且真实,最终沉淀为农大人质朴的精神底色,时常勾连起当事人浓厚的怀念情结。




黑龙江省密山市裴德镇,路口的左侧指示牌上写着八一农大 2km”。这意味着,这所大学距离中国行政区划上最小的乡镇还有2公里。地处偏远,远离城市,交通不便,环境闭塞,这势必对学校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。



穿过这座小桥,伴着飒飒作响的白杨树叶,就会到达八一农大


1990年,学校举办庆祝亚运会环校跑比赛


1979年开始,学校开始将军训工作列入新生入学教育计划,1985年改为必修课。图为1998级学生军训


军训打靶,真枪实弹


军训阅兵


学生宿舍

二食堂

  1979级校友麻晶莉回忆说:当时农大的食堂可以算是省内高校中最好的,当其他高校正以食粗粮为主,细粮为辅的时候,农大早就吃上了细粮。因为当时垦区有自己的农场,可以供给学生食用,而且早上可以吃上美味的包子,偶尔还可以吃到香甜的炸馒头片。也许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,这样的食物已经微不足道了,可就在当时,这样的生活,足以让好多人羡慕不已了!


 

1985级校友韩传勇:那时的生活条件还很艰苦,每天和同学们一起抢饭,几个人合在一起吃,两个大盆,一盆饭和一盆菜,萝卜、白菜、黄瓜、土豆构成了每天的主要食物。有时候,食堂会改善伙食吃一顿饼,为了能吃上一张饼,甚至会要一个人逃课去排队。每次都是几个人分一张,不管饼会不会凉,大家都要等每个人到齐一起吃,虽没有鸡、鱼、肉,但顿顿都吃得那么香,留下的同学情也是那样真,结下的友谊也是那样纯。


图书馆

文化中心



1984级校友任秀梅回忆:青山绿水、书香满径。校园里最大的感觉便是幽静,与其他高校相比少了一份繁华,多了一点淡然。青春少年多少都有对喧嚣的期盼,刚入校园便被这份寂寞浸染得有些丝许失落。没有了外界的吵闹,学知识的心灵更加坚定而踏实。校风也分外的纯朴,静逸的环境阻隔了世俗的繁杂,清晨绿树下,傍晚夕阳中,伴随着青草的气息,古树的苍劲,悦耳的鸟鸣,在自然的怀抱中探求知识的奥秘,还真有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的意境。农大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展,比其他学校多了一份踏实,农大出来的学生不论是经商还是从政,都是踏踏实实、一步一步走到成功的!


招待所

  1980级校友姜思学说:时隔多年,还能回忆起校园里的一草一木。记得有一次,雨比较大,宿舍裂了一线天似的缝。那时校长住的是两间小平房,全校最好的建筑是用来招待客人的三层小黄楼;那时的咸菜一分钱一碟、馒头两分钱一个,红烧肉才四毛钱;当时的一等助学金是每月二十一块五,每月十五元留作生活费,五块钱寄回家里贴补家用,剩下的一块五当作零花钱……回忆起在母校的点点滴滴,仿佛就发生在昨天。


1981级校友姚春翥回忆:当时学校在密山,那里是一个人杰地灵、山清水秀的地方,美丽的裴德峰、微波荡漾的青年水库、茂密的森林,丰富了那时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。清晨沐浴着温暖的阳光,同学们自发组织起晨练强壮自己的身体,傍晚伴着晚霞,大家可以在山林中缓解一天的学习压力。裴德峰并不高,但对于同学们来说却有着很重要的纪念意义:每逢春天,山上开满了野花,微风和煦,闲暇之余,同学们积极组织登山郊游,美丽的自然风光不但陶冶了大家的志趣,同时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。


 

1982级校友刘慧东回忆大学生活:整整三年半,我天天坚持早晨5:30起床去跑步。从学校一直跑到裴德峰,要是赶上周六周日有时间,还要爬一次裴德峰。当时学校的环境非常美,有山有水,为学生们提供了非常优良的学习和生活环境。


 

夏季雨后,主楼前的马路

  1987级校友吕晶:在老校区的时候,文化设施不是丰富,只有一家电影院,到了周末真是坐无虚席。电影票自然是很紧张的,为了照顾女同学,班长组织男同学轮流去排队买票,队伍有时候一排就是五、六十米。赶上下雨,远远看去就是一片花伞的世界。


 

 1981级校友姜继回忆:裴德峰,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一个深秋的早晨,那天下起了大雾,天地间迷迷蒙蒙,白茫茫一片,人近在咫尺也看不清楚。清晨的松林气味清香,背后的裴德峰也一片氤氲。一条小路在脚下不断上升,我顺路向上不断攀爬。在半山腰,回望来路,蓦然发现一幅更加神奇的画面。仿佛我是坐在云中,坐在雾气里!就在几步远的山腰处白雾像从山里吐出的一样,向四周伸出,无边无际。眼中的世界好像都是雾气,它在一个平面上飘,涌动,飞舞,真如大海般辽阔,巨浪般澎湃。雾气忽浓忽淡,大地的景物隐约显露,山南的校园虚虚实实,宛如梦幻里的迷蒙仙境。那时我想起了《岳阳楼记》里的一个词:气象万千。爬到山顶,我坐在那看雾,一直看到雾下去,四合清明。我看到,裴德峰东边、北边还有无际的群山,西边大地上铺着块明镜,南边平旷的田野里坐落着校园,这真是块风水宝地。那个早晨,我知道了农大的壮阔、农大的美丽。


 

 1981级校友姜继为:农大还有很多风景。冬季大雪之后,天空瓦蓝瓦蓝的。田野边的大树落尽叶子,枝条稀稀疏疏,印在空中,宛如在翡翠上恬淡的纹理。风吹过,树摇动,似乎可听得到蓝翡翠破裂的声音。傍晚趴在雪地上,透过如烟的树枝看西沉的落日,残阳似火,雪地如霞,心中不由得萌生甜蜜和惆怅的情感……”

1987级校友刘清国:快乐是我大学生活的音符,和着绿色的梦奏响美妙的旋律,响在每个日子里。这才发现不是季节拒绝了我们的热情,而是我们误解了季节的沉默。我没有拒绝小草的卑微,希望的田野也没有拒绝我质朴的恋情;我没有拒绝岁月的无情,绿色的年华也没有拒绝我单纯的欢乐;我没有拒绝八一农大,秀美的校园也没有拒绝我炙热的爱恋。面对岁月匆匆,我选择了拥抱与品味,选择了潇洒与坦然,选择了久远的思念。


班级活动,你来比划我来猜!


大学生的文艺演出


运动会教工入场


外籍教师为学生授课


大学生素质教育

  1990级校友马福云:我觉得大学是人生一个全新的开始,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开端,是规划自己未来的起点。就我自己的经历而言,我觉得小学是欢快淘气的时候,老师是神圣的,校园是好玩的,功课不是最重要的;初中是梦想开始的地方,也开始感觉到很多差别,班级、家庭、城乡、男女、老师、同学等,并由此开始编织各种各样甚至荒唐的梦想;高中则是苦涩追梦的起点,这时开始懂得梦想终究是梦想,哪怕是非常合乎实际的梦想,要变成现实都需要很多青涩的付出;大学是梦想逐渐清晰并稍稍接近现实的第一步,从大学开始,大家开始远离亲人,远离原来结成的亲密朋友圈,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和很多陌生的人打交道,从老乡圈走向泛化的社会圈,从而可以使得人们更多地反思原有的社会生活交往模式,思索规划自己的未来。大学正是在这种不成熟、独立、激情、无奈中求索着自己世界的理性。对大学生活最大的感悟就是——彷徨追梦中,对自我世界理性的感知与探求。

农大电视台录制节目


教工下象棋

生活服务站卖麻花


1996年,学校居委会表彰,奖品是温馨实用的暖水瓶



 

讲师楼

教学楼



教学楼 

教授楼


食品学院楼



经济贸易学院楼


理化楼



教工之家


 1998年,学校筹资修建了新供暖中心,供暖条件明显改善。此前,冬季供暖始终是学校十分头痛的事情,因为破旧的锅炉让人担忧。每年到了供暖期校领导就提心吊胆,锅炉多年没有大修过,为什么呢?因为没钱维修或换新的!于是,学校从农业工程系选调了高级工程师赵国成担此重任。检修后的锅炉系统经过反复试运转,开始正常运行,保障全校师生温暖地度过了寒冬。为此,校党委决定奖励维修的教师一级工资。


 

 在特殊办学环境下,学校始终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,重视民主与法制建设,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,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单位创建活动,努力创造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。


教师党员重温入党誓词


学生党员座谈

 党的建设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,是学校在艰苦条件下顽强发展的重要保障。历年来,教师干部中党员所占比例始终保持在50%以上,被授予各种荣誉称号的人员中,党员所占比例都在85%以上。


 

1998年,师生为“王震教学科研基金”捐款

  共青团和学生工作始终坚持以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为根本宗旨,在不断加强学风建设,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。

1978—2002年的25年间,学校在原有的实习农场基础上,围绕为教学、科研和生产服务,又相继建起了人参皂甙厂、农作物种衣剂厂、液肥厂等一批高科技校办产业。


1998年,学校对校办产业进行整合,成立了恩地产业总公司



 

  在边疆农村特殊办学的环境下,学校不等不靠,自力更生,顽强发展,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和生活条件。到2002年底,学校建筑面积已达26万平方米,教学行政用房13万平方米,各类教学、科研、生产设施一应俱全。

 

首次贫困生助学贷款合作签字仪式


 秉承八一农大精神的的历史根脉,凭借逆境求生、困境崛起的顽强心气,八一农大人挺过了乡村办学困境。费孝通在《乡土中国》中写到:谁也不能剪断时间,像是一条水,没有刀割得断。但是在人却不然,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。如果记忆消失了、遗忘了,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。


《爱丽丝漫游仙境》里红桃皇后说过一句让人很费解的话:在我们这个地方,你必须不停地奔跑,才能留在原地。

对八一农大人来说,这并不是童话,而是现实。办学地理位置劣势一直严重困扰着八一农大的发展,学校事业每取得一点进步,都要比城市中的院校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。



对八一农大人来说,这并不是童话,而是现实。办学地理位置劣势一直严重困扰着八一农大的发展,学校事业每取得一点进步,都要比城市中的院校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。

诗人穆旦在《冥想》中写道: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,不过完成了普通生活。

 1990年代后期,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,高校间的竞争全面展开、日趋激烈,我校的办学区位劣势越来越突出:建在边疆农村,缺乏社会依托,逐渐形成了学校办社会、办大后勤的局面,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,学校背上了越来越沉重的经济负担。更为严重的是,师资队伍建设压力巨大,人才引进困难,流失却不断加剧,与此同时,生源数量日趋匮乏。



 八一农垦大学特殊的办学区位劣势,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,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唯有走迁校之路。对此,八一农大人有着清醒的认识,并也曾为此付出过积极的努力。然而,要想实现迁校梦想又谈何容易?历史上的几次迁校尝试都因种种原因而被迫搁浅。



 许多际遇与蜕变总会有其因果缘由。其实,所谓逆境,往往是一个蕴含希冀的开端,充满了无尽的变数,如同冬天过去春天就会到来一样。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,2003年,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以震惊世人的胆略和异乎寻常的勇气,抢抓住历史机遇,仅用十个月的时间就成功实现了办学地理位置的战略性迁移。此举不仅为45年边疆农村办学史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,也以堪称壮美的方式翻开了二次创业、跨越发展的新篇章。


 原野——

  一望无边地在我们窗外展开,

  我们只依稀地记得在黄昏时,

  来的道路,便算是对它的认识,

  明天走后,我们也不再回来。


  闭上眼吧!让那些亲密的夜

  和生疏的地方织在我们心里:

  我们的生命像那窗外的原野,

  我们在朦胧的原野上认出来

  一棵树、一闪湖光、它一望无际

  藏着忘却的过去、隐约的将来。

——冯至《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》



 

    一杯敬朝阳,一杯敬月光;

  一杯敬故乡,一杯敬远方;

  一杯敬明天,一杯敬过往。

  混杂着故土难离的的依恋不舍和对远方新家的憧憬期待,农大人胸怀梦想蓝图,坚定勇毅豪迈,挥手作别完达山和兴凯湖,离开英雄故地北大荒,破釜沉舟,千里迁校,奔向另一个英雄的城市——大庆,开启了涅槃重生的传奇。

(编辑/林嘉琦  责编/殷家伟)